Apr | 无知构成了神秘,然后成为了召唤

COMICUP2024SP

终于去成了CPSP!有很多图,见:COMICUP2024SP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8.4
“音乐的叙述和文学的叙述有时候是如此的相似,它们都暗示了时间的衰老和时间的新生,暗示了空间的瞬息万变;它们都经历了段落的开始,情感的跌宕起伏,高潮的推出和结束时的回响。音乐中的强弱和渐强渐弱,如同文学中的浓淡之分;音乐中的和声,就像文学中多层次的对话和描写;音乐中的华彩段,就像文学中富丽堂皇的排比句。一句话,它们的叙述之所以合理的存在,是因为它们在流动,就像道路的存在是为了行走。不同的是,文学的道路仿佛是在地上延续,而音乐的道路更像是在空中伸展。”
book

余华的书。很喜欢前半本的几篇文章。很多年以前看他的小说,《活着》文字里带着粗粝的土腥味,《细雨》是江南城镇里氤氲的水汽。但他的杂文文风如此平和,节奏是潮汐般的呼吸,传递的情绪却如同湖水一样沉静而平和。

一些书评因为宣称自己不懂古典音乐而给出了较低的评价,但我很喜欢这本书里提及古典乐的部分。他乐于讲述的古典乐与写作叙事手法的共通之处,比如《高潮》中将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与霍桑《红字》的类比:“在跌宕恢宏的篇章后面,短暂和安详的叙述将会出现更加有力的震撼。“我同样喜欢看他讲述的西音史部分,文字柔和生动,娓娓道来,胜过很多传记。他谈及勃拉姆斯在浪漫主义时代坚持古典,讲述肖氏在苏联一生的境遇,提及拉赫与朋友辩论过音乐是否包含色彩。在他的文字下,我得以感知作家的目光是如何理解音乐的。

香港管弦乐团:欢乐时光贝多芬

非常满意的一次演出!

第一次来香港文化中心。外部建筑像是很有年头了,但内部的大厅和音乐厅应该都重新装修过。喜欢这个音乐厅……装修的很漂亮,而且很小!第一次离乐团这么近,开心的。

入场发的场刊我也很喜欢,有很厚一本,而且把介绍的重心放在了曲目上。内容细到创作背景,作曲家的想法,贝三《英雄》甚至谈及了各个乐章的分析。文章也并不是教材般的晦涩,而是很能吸引人读下去。之前在内地的册子一般只会着重介绍演奏者,对于曲目则是略略带过或是完全不谈及。相较而言,我更希望看到曲目和作曲家相关的介绍。

场刊

第一首是BWV565,在管风琴曲目中应该算是相当出名,或许很多人都在影视或游戏中听到过这首曲子的改编。作为开篇的曲目,音乐厅甚至做了灯光调度的效果。开场的独奏全场灭灯,只留一束从正上方打下来的灯光聚焦到管风琴。直到乐团快要进入时,才把全场的灯光缓缓亮起来。这样的灯光效果让人开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管风琴的演奏者。

第一次听现场的管风琴演奏。作为宗教乐器,她的音色给我的感觉是神圣与恐惧的叠加,音律从高而远的上方传来,处在暗室之内,一度怀疑置身教堂。低沉的长音令人慑服,而与乐团合奏的漫长的强音则让人头皮发麻。非常特殊的体验。

然后是贝多芬第二小提琴浪漫曲,是很好听的一首曲子。上个月在本市的大音乐厅听演出的时候,小提琴和大提琴的曲目因为距离和观众席的吵闹听不分明,让我觉得非常遗憾。但这次的效果则非常好,小厅的声音近而清晰,噪声也少了许多,即使偶有噪声,在离乐团近的情况下也不会盖过音乐。

首席哥的小提拉的非常好……小提琴是音色非常丰富的乐器,像揉弦、碎弓这些细节的处理,录音难免存在细节的缺失,但现场能够很好的感受到。

压轴的贝三《英雄》同样演绎的特别好。这场的三把圆号特别稳!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乐章圆号与一提部的呼应。我一直觉得交响是只有在现场才能完全感受的音乐类型,比如贝三中的一处,录音中只能隐约确认是拨弦,而在现场则可以看到整个一提部都在横放小提琴拨奏,是非常动人的音色。

可惜第二乐章的末尾还是被正后方的人的咳嗽打断了沉浸。然后我就开始观察乐团,一看发现右边的人穿的原来全是深色牛仔裤呀,再一看小提的第三副首席姐姐穿的还是浅色的破洞裤www然后又一看,穿的原来还是统一的黑色T恤文化衫。回去之后一查,下午场的 Happy Hour 定位是没有那么正式的音乐会。我倒是完全不介意乐团穿的是不是正装,第一次看不是正装的演出,感觉还挺新鲜的。

这次真的听得很满足。好像以前听音乐会总觉得正餐部分不够完美(不一定是乐团方面,可能是观众方面的问题),想在安可的时候弥补一下遗憾。这次之后忽然意识到好的演出其实完全不需要安可,真好啊。

Apple Music (Classical?) 试用体验

吃上好的之后感觉最近几个月都可以不用去音乐厅了,于是研究了一下古典音乐流媒体,准备系统的聆听一下。

市面上主要的音乐流媒体都是基于流行乐开发的。流行乐只有单曲,专辑则是若干个不相关的单曲的集合,不适合古典乐的多乐章。在国内流媒体收割流行乐版权的同时,想找到较高音质的古典乐则很难。另一个痛点是搜索功能的残缺,中英文无法对应,想要搜索必须打对曲子的英文全名。

简单试用了一下,发现软件逻辑非常友好。有分门别类的探索页,还以曲目为索引归类了各版本。搜索曲目时,不需要打一长串的 Symphony No. 3 in E-Flat Major, Op. 55 “Eroica”,而是搜“贝多芬第三交响曲”就能获得结果。缺点是:只有手机端。

那么电脑端的呢?试试 Apple Music 吧。没有 Apple Music Classical 那么纯享,但古典乐专区也足够使用:歌单共通,搜索功能也与 Classical 一样丝滑。如果要说唯一的缺点,大概就是 Classical 只有古典乐,而 Apple Music 的最上方的推荐歌单中会夹杂一些流行纯音乐。

软件给我最大的感觉是简洁和干净,我受够了国内音乐软件不断做加法的产品逻辑了,而这份简洁令我感到舒适。而且很便宜!Apple Music 和 Apple Music Classical 的会员是共通的,只要11元/月,我觉得非常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