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 玻璃匣子里蝴蝶的标本,鲜艳而凄怆

只狼:影逝二度

9.3
《只狼 影逝二度》由From Software开发,欧美方面由Activision发行、亚洲由索尼发行、日本由From Software发行。预定将在2019年初发售,对应平台为PS4、Xbox One与PC,并支持中文。
game

买只狼是2023年初。彼时我刚刚购入 PS5,尚未接受过任何魂系游戏的洗礼,初次游玩以不到一小时的迷茫告终。一年过去,我在亚楠完成噩梦屠杀。将一切结束在那个开满白花的梦境之后,我重新踏足苇名。

我必须承认,这部游戏并没有像血源那样,在开篇就给我一种欲罢不能的吸引。我曾经将血源的设定、艺术风格与战斗设计比做老鼠夹上的奶酪——如果能够触及这样的艺术品,受一些苦也是甘之如饴的。

与之相比,只狼的开篇则显得有些平庸。论地图设计,第一张城邑的地图,非但没有魂系醍醐味的箱庭设计,反而像一张摊开的大煎饼;论场景,雪地中遍布着如出一辙的建筑,难以分辨方位,令我久违的3D眩晕一触即发;论美术,日本的武士小兵们暴露在雪地苍白的日光之下,无论是甲胄还是月代头,都十分的丑陋啊。

支撑我打下去的是“据说非常爽快的BOSS战”,蝴蝶夫人与弦一郎声名在外,哪怕我没玩游戏都已有耳闻。于是我一路跑图,用着尚不熟悉的操作靠直觉和精英怪搏斗,只为了站到他们的面前。我的评价是:确实名不虚传。极其爽快的战斗设计,优秀的战斗反馈,令人肾上腺素飙升。受苦游戏的本质是在BOSS战中锻炼见招拆招的直觉与反应力,而只狼能让你明确意识到你每一次都是怎么死的。

诚实地说,只狼的受苦环节实际上是极度弱化的。温和的死亡惩罚,机动性很强的主角,反应很慢的小怪。一打多在这个世界并非毫无胜算,坠崖也不会立刻死掉,开菜单甚至还可以暂停,这一切都让这个游戏变得温馨了起来。而BOSS战清晰的战斗反馈并不会产生令人困惑的死亡,从而达到了胜利的正反馈远大于死亡的负反馈的效果。

在弦一郎战结束后,这个游戏才算真正展开。

在游玩之初,我对这个游戏的剧情期待有限。在规避掉全部的剧透之后,我原本以为它是一个纯粹的日本战国故事——四方割据,天下归一,坦白说,我认为FS并不擅长这类叙事。直到神子说出“和我一起断绝不死”后,我才意识到只狼一定程度上算是一个志怪故事。而这正是我更感兴趣的故事类型,也与FS惯用的碎片化叙事足够契合。

宫崎英高在采访中表示,选择战国的主要原因是它是中古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有一种“或许有某种古老而神秘的东西在某处幸存下来也不奇怪”的气质。之所以特别选择战国时代的末世,是因为它有一种一切都在走向灭亡,形将式微,时刻有种什么正在毁灭,而且一切都终将毁灭的微妙氛围。

这份神秘的气质,在游戏设计中与宗教元素相结合。坠落之谷,林泉绝壁,巨佛环伺,持钩索飞跃于覆雪的佛手之间;仙峰山寺,枫林古刹,其中的僧侣却已失却佛心,踏上了探求不死之路。

仙峰寺平时的背景乐是山间佛寺中偶尔传来悠远的磬声,而与僧人的战斗音乐则突变为佛磬和诵经结合的快速唱念。步入正殿,金色巨佛正居其中,数十个小佛像层层排布其下。在宗教的威严与压迫感之外,隐隐透露出一丝邪异的感觉。

其后的源之宫更添了一份浪漫幻想色彩,天上神国,龙之居所,樱舞雷鸣。而游戏初期弦一郎战中所习得的雷电奉还,竟伏脉千里,在天国之上将此等神业化为屠龙之技。至此,《只狼》满足了我对东方风游戏的全部期待。

只狼的绝大多数BOSS战提供的是爽快的动作游戏体验,在无数次死亡后渐臻化境,达成自我的超越。但仍有少部分BOSS战跳脱了这份设计,避免了流程的同质化。幻廊“观猴、闻猴、言猴”的设计巧思取材自日本的三猿故事;樱龙战作为结局前最壮丽的BOSS战,没有重复惯常的战斗流程,而是设计了独特的机制,也加深了游戏体验的丰富性。

只狼的故事始终被一种悲剧性所笼罩。亡命的商人死于战乱,战火之下的城主不惜沦为异端,恶业缠身、企图避世的忍者终究难逃化为怨鬼的命运,每一任神子与其忍者世代受缚于龙胤之力,不可逃脱,不可断绝。复归常人结局是我最为之动容的一类宿命式的悲剧,真心的主人与忠诚的死士,斩断命运的理想主义最终走向献祭式的奉还,如短暂绚烂的常樱。通篇都不曾流露情感、一味执行命令的忍者,在终幕时,唯一一次对主人流露了自己的愿望:

“请作为人,活下去。”

《见证》

9.8
《见证: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是肖斯塔科维奇口述,由伏尔科夫记录并整理。 肖斯塔科维奇是世界范围内知名的音乐家,他的“肖五”“肖七”等名作早已享誉全球,他本人也成为了符号化的传奇。但是,其个人经历却并不为世人所熟知。在肖氏晚年,他将自己一生的经历做了细致的梳理与回忆。而这本书的出版,改变了无数的指挥家与乐团对其作品演奏的方式。 在书中,他的回忆以灰色调为主:权力的阴影下造成的不可逆转的人格扭曲、面对人性的抉择时失去的珍贵友谊、忠于人格却最终被迫害的悲惨人祸——这些沉重的往事几乎占据了回忆录的大部分篇幅。书中也写到了人性的良善——如其和索列尔金斯基、格拉祖诺夫和图哈切夫斯基等人的真挚友谊。肖氏对朋友们的回忆饱含深情、非常真挚。书中还涉及不少前苏联重要人物:政治、音乐、文学等方面的大人物一一登场亮相。本书文风节制、准确、细致、平和。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带领读者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去再次认识这位知名音乐家——在特殊年代里,为了像人一样活着,他付出的努力与饱受的煎熬。 2015年8月9日肖氏逝世40周年,出版此书以示纪念。
book

读这本书的原因是,上个月在 CPSP 逛街时收获了一份肖斯塔科维奇的无料。此前在听交响乐时,对肖氏的反骨事迹略有耳闻,此刻心生好奇,于是搜到了这篇文章:一生都在等待枪决。其中引用的内容悉数来自《见证》。

肖斯塔科维奇一生中曾经历过两次政治谴责,第一次是1936年,斯大林观看了《穆森斯克郡的马克白夫人》后大发雷霆,在《真理报》发表了题为《混乱而非音乐》的社论,肖氏的音乐作品因此遭到禁演,并恐惧于可能在大清洗时代降临的更严酷的遭遇。第二次是1948年,1945年《第九交响曲》的写作为他埋下了第二次谴责的伏笔。时值二战胜利,苏联政府希望他能像贝多芬等其他作曲家一样,将《第九交响曲》写成一部规模宏大的胜利颂歌来赞颂苏维埃,然而他最终则写作了一份气氛轻松,带有谐谑甚至讽刺意味的曲目。

我第一次听肖九的时候听笑了,对不起。

插播一个轶闻:西方音乐界有第九交响曲魔咒这样的迷信。在贝多芬之后,许多作曲家都在创作《第九交响曲》之后离世。马勒为了避免魔咒,故意不将自己的第九部交响乐作品《大地之歌》编号,却仍然在写完《第九交响曲》后离世。肖斯塔科维奇没有被这一魔咒所困扰,他一生创作了15首交响乐,在发表《第九交响曲》后安然无恙。在肖九与肖十之间,死掉的是:斯大林。

《见证》并不像我预想的那样,通篇包含着沉郁的色彩。其中的叙述辛辣而不失冷幽默,却又偶尔勾显出黑暗的时代底色。以至于我有时候叹息,我在七十年后共情一个苏联人,竟是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

《见证》并不能算是一部政论作品。许多时候,肖氏回忆朋友和故人,又或谈及自己关于音乐或戏剧创作相关的想法,趣闻轶事娓娓道来。然而置身极权时代,谁又能独善其身呢。他谈及梅耶霍尔德,说对方在自己年轻时给予了莫大的帮助,又谈他经营剧院,做戏剧导演,对戏剧的编排有何种想法。叙述戛然而止——梅耶霍尔德消失了,和无数人一样消失在大清洗中。

他谈及斯大林时总是没什么好气,说斯大林装腔作势,不懂音乐。有时出惊人语:“我们是否应该把战前大剧院在斯大林直接命令下上演《女武神》这件事当作他喜爱瓦格纳的证据呢?其实这是宣告他喜爱希特勒。”或是阴阳怪气地称呼斯大林为“领袖和导师”、“儿童的朋友”。书中有许多苏联笑话般的片段,也许喜剧的内核的确是悲剧。

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叙述中仍然得以幽微的显现人性的光辉,这或许正是肖氏的魅力所在。他认为倒行逆施的人不能理解艺术,特别是音乐,说纳粹集中营的头子喜爱莫扎特是纯粹的谎话。他对时下盛行的反犹主义不屑一顾,认为这是一种卑鄙的品性,对于有此倾向的朋友立刻绝交。

有时他的叙述之中,也会体现出严酷时代对人的摧折,他这样描述自己遭受第一次政治谴责时的状态:

我在不愉快的一生中饱经忧患,但是有些时期凶险四伏,使我特别觉得大祸临头,于是我更加感到畏惧。在我们刚才谈到的这个时期里,我险些自杀。危险使我毛骨悚然,我看不到任何其他出路。

我完全被畏惧束缚住了。我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我的过去已被一笔勾销,我的工作和才能对任何人都没有价值了。看来未来的凄凉不会稍逊于现在。那时,我走投无路,只希望自己能消失,这是唯一可能脱身的出路。我津津有味地想到这种可能性。

《见证》这一部作品,自发布以来一直有着伪作的争议。然而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那些经历与遭遇却都是真实的,甚至更加沉重。肖斯塔科维奇在一生中避免谈及政治,态度扑朔迷离。我无法断言这本书的叙述是否尽数出自肖斯塔科维奇之口,他的真实想法又如何。难道像国内音乐平台评论区说的那样:肖斯塔科维奇一生拿了无数苏联勋章、因此是忠诚的苏维埃战士,而斯大林在音乐方面很有品味?史实面前,我实在不敢认同啊。

读完之后,我偶然刷到了国外机场演奏第二圆舞曲的视频。音乐有凝聚人心的力量,极权统治在其面前只显得可鄙。肖斯塔科维奇逝去时,苏联还未解体。而我知道有一天,柏林墙会倒塌,铁幕会落下,宏伟威严的青铜雕像最终也会化为齑粉。但百年之后,不论国土、不论种族、不论语言,我们依然能够传唱同样的歌谣。

话剧《金锁记》

8.2
乱世时代,有多少人为了钱,白天谋杀自己的幸福,夜里放纵自己的情欲? 曹家为攀附权贵,把曹七巧(焦媛饰)嫁进豪门姜家,她丈夫是瘫病在床的姜二爷,七巧却钟情于三爷季泽(尹子维饰)。 封建家族的桎梏、勾心斗角的压迫、断送爱情的痛苦,七巧遭受生活上种种压抑,人格扭曲疯狂,找紧金钱,赔上子女的幸福,以报复来补偿那注定是悲剧的命运。 绚烂又沉重的金锁,锁住一代又一代,挣脱不了……
performance

王安忆,你是真恨张爱玲啊。

去看话剧的前一天晚上读完了原著,看完剧之后在剧场只想叹气。在剧场看着那个大海报上的字心想,王安忆,难道你对《金锁记》的理解就是“大家为了钱,白天谋杀自己的幸福,夜里放纵自己的情欲”?这里面有哪个女人的悲剧源于“自己为了钱”?

原著写得实在太好,台本化用了原作的很多句子,然而一旦到了自行发挥的部分一不小心便成了狗尾续貂,文字功底高下立判。剧情上许多处改编都显得牵强,有些地方甚至连逻辑性都失却了。

上半场把曹七巧和姜季泽相关的剧情编排得非常露骨,看得我直皱眉头。姜季泽这个人烂,但至少不应该被刻画的这么急色。下半场的改编总体而言是合格的,比上半场好很多。然而终幕的订婚宴,比起原作曹七巧请童世舫上门,意象全失。原作在此处森然的氛围,被生生改成了一出雷雨。

话剧的表现形式会损失掉许多心理描写,这不能全怪编剧。然而剧目对童世舫的塑造近乎深情,以至于小红书已经有人嗑上了。什么精神状态啊,能嗑张爱玲写的东西?

张爱玲在写作时对童世舫这个人刻薄的很——倒不如说她对男人都刻薄得很:因为新派的前女友移情别恋而被抛弃,因此坚信妻子还是旧式的好,与恋人对于思想的交换也根本抱着怀疑的态度;婚约被毁后态度坦然,只因“男子对女子最隆重的赞美是求婚”,这份赞美被心领璧还,“是惠而不费的事”。

这样的人,只要七巧用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嗓子告诉他,“他那幽娴贞静的中国闺秀是抽鸦片的”,就足以令他奔逃了,何须再把上一代的腌臜事一概抖落出来呢?教他看完了一整出七巧与姜家人在宴席上发的疯,歇斯底里,金石俱碎,倒显得他像是真受不了自己真心的爱人复杂的家庭,忍痛割爱——这也是可以理喻的事。

焦媛的演出非常优秀,剧目的编排也不失值得称道之处。然而从起笔到落笔,我唯一的心情是:我恨王安忆。

装修之大书库的建立

有一天,我忽然意识到我对标记neodb这件事兴致缺缺。仔细一想,比起看过/玩过了什么的漫长清单,我更想让大家知道我喜欢什么。我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一个陈列喜欢的东西的地方,博客是我的赛博寓所,我要在里面摆满我喜欢的东西!

神说:要有大书库。于是有了大书库

放入了我喜欢的游戏与古典乐,真满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