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落的明月》
这本是争议名著丛书中的一本,收录了三本曾被苏联当局禁发的中篇小说。分别是皮利尼亚克《不落的明月》、布尔加科夫《狗心》和格拉西莫夫《夜半敲门声》。
我个人比较喜欢《夜半敲门声》,其次是《不落的明月》。《狗心》我个人觉得一般,我对布尔加科夫魔幻现实主义叙述的部分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大师和玛格丽特》中我也是更喜欢他写的偏向奇幻和浪漫主义的部分。
《夜半敲门声》
二战结束后的某个夜晚,学校校长巴乌林与其余三十人作为积极分子被召唤到区委会,并被下发了一个任务:将摩尔达维亚(时为苏联加盟共和国)某个边境小镇“曾经帮助过德国法西斯的人、投机倒把者以及不太可靠的分子”在二十四小时内强制驱逐出境,名单由国家安全部确定。小说讲述了巴乌林作为积极分子,与随行的军官和士兵一起前往培尔里扎村,在夜半闯入名单上的六户家庭进行强制遣送的故事。
书中对于凭空蒙受不公遭遇的几户家庭刻画生动,在鲜活的个人命运和情感流动下,庞大的国家机器和集体意志显得冷血而不可理喻。文章也同样探讨了巴乌林作为基层的执行者,作为极权末梢的立场和心境。而故事发生的摩尔达维亚,其公民作为当时苏联的少数族裔,在经历此类事件时亦有不同于主流群体的处境。
令人叹息的是,我对这篇作品的共鸣和感触,很大一部分来自过去几年的现实事件。也有短评写,在经历了数月封城之后,读来感到惊惧。译者在成文于上世纪末的序言中写道:”作者写作这篇文章,其用意无非是把当年的真实情况告诉后人,使人们从历史中汲取必要的教训,得出应有的结论。却不料这样一个小小的中篇竟未获准发表。”而更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我们似乎仍然笼罩在同样的阴影之下。
原文摘录(点击展开)
男主人把身子转向巴乌林,他的眼睛里闪过一线希望。他在几个军人当中看到一个穿便服的人,而这生人却呼唤他的名字,显然,他等待着对眼前发生的事作出解释。
巴乌林打开有检察长签字的表格,开始大声念道,米哈伊尔·斯库尔图尔,培尔里扎村的农民,1907年出生,因在战争年代帮助过德国法西斯侵略者,应携带妻子叶莲娜和女儿卡捷琳娜迁出摩尔达维亚边界。他同样详细地念了斯库尔图尔一家可以随身携带哪些东西。
男主人叉开两条腿听着,他身上的衬衫撩了起来,露出汗毛很多的凹陷的肚子。“哪怕让人家穿上长裤也好。”巴乌林不满地想道。
“听明白了吗?”他问,力图显得冷淡而客气。
斯库尔图尔没有动。他的眼睛里还有一丝可怜的希望的光。加利莫夫碰了碰他的肩,口气缓和地说:
“收拾一下吧。”
在此以前一直坐着不动的女人尖叫了一声。看得出,巴乌林念的东西,她一点都不懂,当加利莫夫去碰斯库尔图尔的时候,她觉得这些人打算把他抓走。在不幸中她也顾不得有外人在,张开双臂扑到丈夫身上。她的身影像耶稣蒙难的十字架似的落到墙上。巴乌林看见一个裸露的身体便立即转过身去。女孩子也大声地哭了起来。
“这是个什么人?”巴乌林问。
“斯库尔图尔?……不好也不坏。”肯佳无动于衷地答道。“原来在教堂里看门。看见广场上的教堂了吗,长官?他在那儿当过看守。”
“德国人在的时候呢?帮过法西斯吗?”
“可能,帮过吧。谁知道呢?”肯佳叹了一口气,陷入了沉思。沉默片刻后又叹了一口气。“罗马尼亚人不要他当兵。他胸部有毛病。”“这些人真是莫名其妙,”巴乌林不满地想道。“真是莫名其妙。你简直弄不清他们是怎么回事。什么都是含含糊糊,兜来兜去的。”
看来,肯佳想保护这个人,可是关于这个人文件上明明白白地写着,他曾替德国人做过事。
“你不肯说实话吧?”
肯佳吧哒了一下嘴唇:
“怎么会呢,长官?关我什么事啊!”
巴乌林厌恶地皱皱眉头。“你撒谎!”他心里想。“撒谎!你们这些人全都……这号人肯定是和法西斯一拍即合。说不定,让别人上过绞刑架呢。坏蛋。可我瞧见又哭又喊的娘儿们就心软。废物!应该心肠硬一点,硬一点!”
小女孩不再哭了。她穿好了衣服坐在床角里,手里拿着一个玉米棒。斯库尔图尔穿一件油溃麻花的短上衣在箱子旁边忙活着,把里面的衣服扔在地上。他的脸是灰色的,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妻子帮着他。两人像干活似地干他们的事,仔细察看着从里面搬出的东西:女人的衣裙、衬衫,几件旧羔皮坎肩。巴乌林看到叶莲娜颤抖着的狭窄的脊背。女人忽然直起腰回过头来。在她干涩的眼睛里冷冷地闪过灯火的反光。
“长官,”她喘着粗气低声问道,“这是为什么?”
巴乌林不由自主地把手伸进衣袋去摸那张表,但并没有拿出来。
“我念过决议了。”他尽可能说得生硬一些。
“那么法庭呢?”女人突然大声喊道。“法庭在哪儿?”
斯库尔图尔抓住她的手,尽力把她拉回自己身边。可是她挣脱了,朝巴乌林逼近一步。
“还要什么法庭?”巴乌林不知所云地问。
“一向都有法庭,长官!……为什么现在没有?”
斯库尔图尔总算又抓住她的手,把她拉回到自己身边。
“这是上帝的判决。”他低声说。
女人的脸扭歪了,变得很可怜,好像挨了打似的,接着她把脸扎在丈夫的肩上哭了起来。斯库尔图尔摸着她的头安慰她。
……
他喝完酒,猛地把杯子往旁边一推。
“看样子,到时候了。”
听得见汽车开了过来,车身轰隆隆响,震得桌上的器皿和窗玻璃直颤。
韦尔德什第一个站了起来,匆促地把房间扫视一遍,郑重其事地从钉子上取下带风帽的防雨布斗篷搭在肩上,又弯下腰去提放在角落里的黄箱子。加利莫夫抢先提了起来。看来,那箱子很重,加利莫夫把它扛在肩上。
汽车停在门前的台阶旁边。天完全亮了,虽然太阳还没有升上来。坑坑洼洼,湿漉漉的道路冒着水汽,片片淡白色的轻雾悬在花园和房屋上空,缠绕着树枝和屋顶,遮挡着街道和天空。烟草散发出醉人的芳香。
韦尔德什挺起胸脯吸了一大口气,一条腿轻巧地登着粘满污泥的车轮,翻身越过车帮坐在长凳上。加利莫夫把箱子递给了站在车里的士兵。
“万事如意。”韦尔德什对巴乌林点点头,他的面部表情变得严肃,这张脸似乎已经远离了此地。他转过身去看着道路,和他并排站着一名士兵。
此时发生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某种两重性。巴乌林相信,他已做的事正是应该做的,而同时这个秃顶的人却使他感到无比亲切,他无力克制内心产生的对韦尔德什的好感。然而,他又不知道怎样才能不这样做,或者应该采取其他什么做法。因而只是感到心乱如麻,不能自制。
“老师,”韦尔德什忽然叫道,“请稍等一会儿。”
巴乌林从台阶上跳下来,走到汽车跟前。韦尔德什弯下腰对他轻声说:
“对您有一个请求:请把我的书转交给图书馆。会有用的……还有一点,”他悄声说,“您没有想到战争刚结束,马上就对德国人的帮凶进行诉讼吧?好了,好了……”说着,他把身子探过车帮,拍了拍巴乌林的肩膀。
汽车开动了,在高低不平的路上颠簸着走了,辗得稀泥朝四面飞溅。韦尔德什直挺挺地站着。可以清楚地看见他的光秃秃的没有遮盖的头和灰白色的两鬓。
“哎,是个快活人,哎,快活人!”加利莫夫跟在车后说道,在他的话里巴乌林捕捉到一种潜藏在心底的极度的忧伤。
《不落的明月》
这篇小说的故事原型是红军元帅伏龙芝之死的疑案。我觉得在政治阴谋论的解读之外,译者序中的理解说得非常好:
从书中人物的,包括一些副官、秘书、医生、卫兵等次要人物的言语和行动中,从小说烘托的时代气氛中,我们得到的总印象是:仿佛有一台庞大无比的机器(书中正是反复使用了“机器”这个词)在依靠一种奥秘的力量转动着,它带动着一切——所有的人和事物都随着它转动;这台转动的机器在运动中只受它自身运动规律的支配,甚至操纵它的人也不得不顺应这一律而动。在这无情而又威力无比的强大机器运动中,人和事似乎被固定在各自的位置上,成为机器的一部分。
……
在这里,我们看到,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人会自觉地放弃自己最基本的权利,会作出违背自己良知的事,有时甚至会把自身生命的支配权交到一个自造的“神”手里,任其摆布,殊不知这位“神”也是个有着七情六欲的血肉之躯的凡人。在旁观者看来十分可悲的事,在当事者思想上或许还正因为自己能够“视死如归”而心安理得,毫不以为苦呢。如果不作“如是观”,我们就很难理解伏龙芝这个热爱生活的人,这位多年驰骋疆场、名震遐迩、使敌人闻风丧胆的军事将领怎么竟会违背自己的意愿而乖乖地躺到手术台上去。想到这里,我们便可以进一步理解小说之所以在1926年引起那场风波了。
此外,我很喜欢这篇小说在技法上的呈现,文中关于天空的自然描写——浓血般的晚霞、城市上空疾行的明月穿插全文,以及小女孩从吹灭蜡烛到吹灭月亮这一情节的表达和隐喻都非常打动我。
文章
端传媒
- “困”于地下宗教的中国乡村女性:救赎与禁锢:读完心情复杂,如题记中所说的,“农民信教是在用宗教弥补社会和国家职能的缺失”,文章涉及到的中国农村女性的低收入、宅基地、看病难等现实问题都非常深刻,在对现状无能为力时,她们选择通过信仰宗教排解,而宗教在给她们带来慰藉的同时,也与传统父权制合流形成新的的围剿。
- 虚假的电商神话:低价图书,能否拯救中国出版业?:一些关于出版业受电商倾轧和夹缝生存的现状,另外对于文章中提及的出版业转型方案有些大受震撼,比如说什么抖音秒杀,还有出版商在小红书出一本“对抗焦虑的书单”实际上是在带货这种事……
机核
- 雅南女装史:《血源》中的女装考据:个人感觉这篇还可以,不过服装史这方面我也了解不多
日常
九月底企图奖励一下自己,于是购入了一部 iPad Air 6,感觉良好。用来看漫画和看只有 pdf 资源的书籍都很方便(十月读完的三本都是只有 pdf 的书),也可以比较轻松地小练一下画画。
网络平台
另外也成功脱离了一些平台,把微博注销了,把小红书卸载了,把B站换成了第三方客户端。
原本是把“碎片时间看点推荐的短资讯”作为通勤和就餐时间的短效娱乐的——本来觉得都算碎片时间,没法做什么长效阅读,觉得看些推荐信息小放纵一下也不是什么罪恶。但就卸载后的成果来看,这些东西显然已经侵占了我的生活,而不仅仅是通勤和吃饭的那么一点点碎片时间——因为我会在生活中总是无意识地阅览它们。
嘈杂的信息流把我的脑子搞得总是很吵,也让我失去了很多大块时间,以至于我发现当我把这些东西都删掉之后,我不仅多了很多大块时间用来做事,甚至连睡觉时间也早了一个小时。总之,我重新获得了一些对生活的掌控感。
RSS
配置的契机是……买了平板,因为手机对我来说是一个阅读零碎信息的设备,平板则更适合进行一些长文章的阅读。
目前大概也没有把订阅源完全配置完,不过已经是一个可以用来读的状态了,也在 vercel 搭了一个 RSSHub,后续会再补全一些订阅。另外我的手机端和平板订阅内容也不太一样,手机端放了一些新闻、资讯、评论和书评供碎片时间阅览,平板上订阅了一些闲暇时间静下心来看的东西,以及友友们的博客。
目前觉得还可以的订阅源(其实我现在通勤最常看端,不过是用的APP):
- Hot Questions - Stack Exchange:订这个是因为我上班在 stack overflow 查问题有时候会瞅一眼侧边推荐,其实理工类内容比较多,不过我觉得他们的人文社科区有时候会有比较有意思的问题
- 即食历史
- 上海书评
- 豆瓣最受欢迎的书评:挑着看的,只有少部分想看
其实想找一个质量高一些的讲游戏设计的文章推介看看,但暂时没有找到……
关于博客
其实这个博客在今年八月底搭建满一年,但在一周年之际,我选择了开摆两个月没写……
其实就是前两个月什么也没做,所以拿不出可写的东西。另外感觉博客占用的写作时间太多。反思了一下,感觉自己会对品鉴过的作品进行一番评价,对于中差评也会花很多时间给它细细地切成臊子,思来想去,感觉今后没有必要在中差评上花费太多时间——除非花了钱。并决定此后每月新增文章栏目,摆放一些读过之后个人觉得还不错的文章,来增加内容量。
近期进行了博客小修缮:见Hugo | 个人向博客样式修订手册,另外在锐意搭建(无限拖延)用于存放资料和进行内容归档的子博客,总有一天能搭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