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购篇
原本我只是想简单地购买一个 Hi-Fi 耳机,我的需求是听古典乐,因此很快选定了几乎不会出错的森海塞尔 HD600。但在浏览中文社区的选购和测评时,我发现只要涉及到 Hi-Fi 耳机的选购,几乎都搭配了耳放/台放,而每一个提问的评论区永远充斥着“上台放吧”“直推推不动的”“这个耳机很难推”等等主观化的描述,而所谓的发烧友圈子似乎又从不具体地谈论指标和数据,只是用金钱和黑话构建起一种门槛颇高的小圈子壁垒,这一切都令我非常困惑。
我不想在耳机之外购入额外的设备,因此我必须搞清楚,我是否可以在不购入外设的情况下购买它。我的问题是:什么情况下应该上台放?台放做了什么?推不动又意味着什么?中文社区对此语焉不详,因此我选择了查阅英文社区的资料,以下是我的笔记。
阻抗与灵敏度
阻抗是耳机的一个重要数据,它实际上是电阻,以欧姆 (Ω)为单位。阻抗越大,意味着耳机孔所需的输出电流越大。通常使用的耳机阻抗为32Ω,可以容易的在移动设备上驱动。Hi-Fi 耳机的驱动则通常在100Ω-600Ω。
如果高阻抗意味着更难驱动,那么我们为什么需要高阻抗耳机?因为高阻抗耳机具有更强的处理电信号的能力,能够更准确、更生动地再现声音。
灵敏度则是另一个重要数据。它在很多时候比阻抗更为重要,它意味着在相同的电流水平下,设备能够发出的音量大小。简单来说,一部设备的阻抗越高/灵敏度越低,意味着这部设备更难驱动。
事实是,一部高阻高敏的耳机在低推力的输出设备下也能具有尚可的音量表现。中文社区的很多人拿着300Ω的阻抗数据断言某部耳机在某些电脑/移动设备“推不动”“发不出声音”,而完全不考虑灵敏度,这是绝对错误的。
音频解码器与放大器
- 音频解码器(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DAC):用于把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音频信号并输出。
- 音频功率放大器(Amplifier,AMP):用于放大音频的功率,使其达到更大的音量。
事实上,在如今的电脑和移动设备中,都会内置DAC和放大器,因为如果没有它们,播放音频的功能就无法工作。如果一台设备本身的芯片/搭载的声卡已经拥有了较好的解码效果(比如近年的苹果设备),那么额外的解码器显然是并不必要的。
什么时候必须使用放大器?答案是:只在耳机直连的音量不够时,才必须购买一个放大器。在尝试未搭配放大器的耳机前,切勿购买放大器,因为你可能并不需要放大器。 如果在尝试后,发现即使音量拉到最大仍然不满意,或是听到了噪音/嘶嘶声,才需要一个放大器。
设备实测
关于 HD600 的实际驱动效果,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主要在这则讨论中得到了一些信息:它在拥有 300Ω 阻抗的同时,也拥有高达 105dB/v 的灵敏度,这意味着它能在各种设备上发出良好的声音,它并不难驱动。通过对照已有的讨论,我得到的结论是,我现有的设备可以直接驱动 HD600,所以我直接购入了。
我想额外提及的是,HD600是一部首次生产于1997年的耳机,它的年纪比我还要大!那个时候的大部分电脑连声卡都没有,解码器的能力也与现在也不可同日而语,但在28年后,我感觉已经不必遵循那种“一定要上外接设备”的原教旨主义了。
我仍然想要知道,“推不动”意味着什么?我不喜欢主观的评价和定性的分析,因此使用了我能拿到的所有设备进行实测。我个人的排序是:
- MacBook Pro(M3 Pro,具有高阻抗耳机孔输出)
- iPhone16 Pro(使用 Apple 官方耳机转接头)
- MacBook Pro(Intel 2019)
- iPad Air(M2)
- Nintendo Switch
- PS5 DualSence无线控制器
其中,除了 DualSence 手柄以外,其它设备所驱动的声音都是可听的,虽然对比更好的设备可能有所不足,但它们发出的声音都拥有很好的效果。
我尽可能定量的描述“推不动”意味着什么,并尽力避免主观的判断:它意味着弱音、泛音可能有着一定程度的削减,整体的声音效果会显得更单薄。但在其他可听见的部分,HD600始终表现的很好。比如:我在 Switch 上听了《空洞骑士》的封面音乐,HD600很好的表现了比较难被注意到的低音弦乐震音。
更好的设备表现具体指什么?首先是上面提及的弱音和泛音不会被削减,这使得音乐整体显得更饱满、更具有张力。其次,更好的解码器使乐器声音的还原度更好,器乐之间具有更优秀的分离度。
需要提及的是,虽然M3 Pro 的 MBP 在纸面上应该具有比手机更好的高阻抗输出数据,它在器乐上的效果表现的确更优秀,但一些乐曲的效果我并不是很喜欢,因为过多的泛音使音频变得有些糊了,我喜欢更清晰、更干净的声音呈现效果……而旧款的 MacBook Pro 总体并不如新款的 iPhone,主要弱点在于它的动态表现有些难以控制,弱奏和强奏之间所需要的音量条是不同的,需要频繁调整。iPhone 比起两台电脑的主要弱点在于力度,尤其是强奏的冲击力相对较弱,缺乏磅礴的气势和临场感,但总体表现我觉得也是可以接受的。
M3 Pro 不是我自己的设备,所以结合整体表现我决定平时用手机听,我认为手机的表现效果虽然不完美,但已经是足够的。
测评篇
我会在这一节列出我试听过的录音,可以作为测试声音设备(主要是器乐声音)的一个参考。
古典乐
就我的实际听感来看,音频的质量随着时代的前进有很大的提升。所以尽可能选择了比较新的专辑,有些曲子我也是第一次听,原则上不作为演奏的版本推荐。
独奏/室内乐
选取了一些独奏和室内乐,这一部分的录音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器乐的声音细节表现。
键盘乐器
- 钢琴:肖邦练习曲,Op.10 & 25(任奫灿,2024年)
- 管风琴: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BWV 565(铃木雅明,2015年)
- 羽管键琴:巴赫升F小调托卡塔,BWV 910(沃尔夫冈·吕布萨姆,2021年)
钢琴的声音表现可以关注下这套肖练的触键细节……!我主要听了瀑布/黑键/革命/冬风,不同的处理对比很明显,比如瀑布在保证颗粒度的同时也有一种水在流泻的感觉,然后和黑键开头的跳音对比,可以明显感觉出不同的。
羽管键琴的器乐声音也被表现的非常丰富,像是那种水滴落进湖里然后逐渐荡漾开来的感觉。
弦乐器
- 小提琴: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BWV1001(伊莎贝拉·浮士德,2012年)
- 大提琴: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1007(马友友,2018年)
- 中提琴:肖斯塔科维奇中提琴奏鸣曲,Op.147(Ada Meinich,2016年)
- 弦乐四重奏:肖斯塔科维奇第八弦乐四重奏,Op.110(鲍罗丁四重奏,2015年)
除了器乐本身的音色外,在前两份录音里还能听到轻微的弓弦摩擦声和换弦声。
特意听了中提是因为我发现这个耳机在中提琴那个频段的弦乐都特别好听,老肖中提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开头是一段独奏,额外拿出来感受了一下。
弦乐四重奏可以用来检查器乐之间的分离度:高音部分在演奏旋律时,低音乐器是否会被盖过。具体到第八四重奏,可以通过辨别大提琴演奏的 DSCH 动机来确认,如果不清楚出现的位置,可以查看这个视频的标注。
管乐器
- 长笛:巴赫B小调第一号长笛奏鸣曲,BWV1030(伊曼纽尔·帕胡德,2008年)
- 单簧管: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K.581(朱利安·布利斯,2018年)
- 双簧管:圣桑D大调双簧管奏鸣曲,Op.166(海因兹·霍利格,2022年)
- 巴松管:圣桑G大调巴松管奏鸣曲,Op.168(汉诺·多恩内格,2023年)
- 圆号:贝多芬F大调圆号奏鸣曲,Op.17(理查德·沃特金斯,2019年)
管乐我了解不多,感觉独奏曲目比较难找所以找的都是奏鸣曲/室内乐,像巴赫的长笛奏鸣曲都有羽管键琴伴奏,如果想听纯长笛的器乐声音可以听德彪西比如《芦笛》,但我实在不爱听印象派,永别了……
交响乐
其实我听了很多!这里只是列一些比较新的,标注一下我个人听音的时候的关注点。
器乐分离度:可以着重关注低音乐器,以及比较容易被忽略的打击乐器(比如三角铁和铁片琴)。后者可以听一下拉二交第二乐章和《大地之歌》第一乐章的开头,好的设备可以把它们很好的分离和展现出来。另外也可以关注一下乐曲中不同乐器同时演奏的不同旋律是否各自清晰的展现,还是都糊在一起了。
弱音表现:肖五第三乐章结尾,第一小提琴部以非常弱的力度演奏震音的部分,可以观察一下效果。拉二交的第一乐章能够最好地体现出高阻抗输出的优势,在我的测试中,其它设备的输出都稍显虚弱,只有高阻抗输出的耳机孔能呈现出一种“弱但扎实”的感觉。
强奏表现:拉二交第四乐章和马勒三第一乐章的开头。这里我用电脑的输出效果明显更好,可能是因为电脑的输出电流比手机更大,导致有更强的张力和表现力。
人声表现:马勒《大地之歌》和第三交响曲的第五乐章分别有女高音、男中音和童声合唱团,可以听一下人声。
游戏 OST
我听了:血源、巫师三、空洞骑士、旷野之息的OST。旷野之息OST的音质特别好,是直接在 Nintendo Music 上听的,特别好听。
不同游戏的乐器选择都很有意思。像空洞骑士的配器总体有种巴洛克室内乐的风味,在很多地方使用了羽管键琴;巫师三则加入了非常多巴尔干和斯拉夫的传统乐器。而野炊在以钢琴为主调乐器的基础上,也加入了各种民族乐器,同时,海拉鲁各个地区的配器也做了差异化处理,用来渲染不同地区的独特氛围。比如利特村的主题曲使用了钢琴和单簧管,后者的音色像是沉稳、安宁的风声;鼓隆城用了长号、马林巴琴和和巴西的魁卡鼓;几个村庄也使用了太鼓、手鼓和篠笛等乐器,听上去别有风情。(野炊的音乐幕后可以读一下这篇文章,很有意思。)
流行音乐
泛泛地听了一些,总体感觉是HD600不那么适合用来听所有流行,因为它的调校太平衡了,人声和器乐一样,只是音乐的一部分,而器乐被渲染出丰富的细节又很有可能盖过人声;如果是电子合成音,我觉得它被精细展现的效果并不怎么好听(可能是我不喜欢听电子音吧);另外因为它注重音色的还原,所以也没有做低音的鼓点加强,听起来没有那么爽。
某种程度上这也比较挑曲子,有些曲子感觉写完人声旋律已经用尽了作曲者一生的所有才华,伴奏像是胡编乱造出来的,一旦被这种设备诚实地展现,那就显得惨不忍睹……也有一些和声伴奏写得不错的曲子,听感会相对好一点。
总之我觉得流行乐的展现目标可能不是忠实地还原所有声音,而是需要选择性地增强或是削弱某些部分,因此我觉得如果纯听流行,HD600肯定不是最好的选择。听说其它牌子有更适合流行乐的耳机,如果兼听古典和流行,或许也可以考虑同系列的HD650,听说调校会更适合流行乐一些,但我并没有试过。
总评
我很喜欢听不同的器乐声音。HD600的声音总体中性、均匀,能如实的反应出器乐的声音。不同器乐之间也有着很好的分离度,不会糊在一起,每一种器乐的音色和旋律都能被很好地展现出来。器乐的声音很忠实,也有着丰富的细节,钢琴声莹润的同时也能表现出颗粒感和歌唱性,铜管厚重辉煌,木管沉稳悠扬,弦乐的低音醇厚,中音温润,高音明亮。中频的处理非常温暖,特别好听。
作为开放式耳机,它有一种厅堂感,我买之前不知道厅堂感是什么,实际上大概就是那种坐在音乐厅的感觉,不会觉得声音是从一个罩子里发出来的。最夸张的是我听大提琴独奏的时候,我甚至误以为这是电脑外放的声音。然后佩戴上,我一开始看图误以为它会很大,实际上是偏小的那种,它的耳罩有点厚实,不知道夏天会不会热!
总之本文并不作为一个购买的参考建议,只是如实的叙述一些我所了解到的内容,我也不保证HD600在所有设备上都能拥有足够令人满意的表现。现在似乎也有那种付运费的试听服务(虽然我没有试!),如果想要实际尝试某个播放设备的实际表现,或许试一试也是个很好的选择。在实际测试听音时,或许也可以参考本文中列出的一些音频。